公告版位

目前分類:育兒教養 (2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

媽媽寶寶雜誌

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
寶寶不吃,通常是媽媽最頭痛的問題之一,深怕孩子缺乏某些營養素長不高、長不壯,其實,只要是非病理性的厭奶行為,通常都是暫時性的生理反應,原因可能與寶寶注意力被轉移或環境有關,建議媽媽先不急著擔心,並改以嘗試用調整環境或改變餵食習慣的方法來因應這個過渡時期。


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了解厭奶原因

1.分心於對環境的好奇

寶寶第一次出現厭奶的行為,平均好發於月齡4個月左右,在這個階段,寶寶的肌肉相較於前3個月更有力量,他們的脖子因為開始比較有力氣,會喜歡轉頭四處張望,而視野的開闊也讓他們對環境有著更多的好奇,因此喝奶時,不專心的情況就比較常見,有時若環境中的聲光刺激較大(例如:電視聲音),寶寶可能就更不容易專注在喝奶上。

2.對大人的食物感興趣

寶寶第一次出現厭奶的時間約4個月時,第二個好發的年齡,則是1歲左右,在這兩個階段,寶寶會對大人的食物感興趣,或想模仿大人、跟爸媽吃一樣的食物,導致習以為常的ㄋㄟㄋㄟ就會暫時失去吸引力。

3.長牙不舒服

長牙是身體的自然現象,但由於長牙階段,寶寶通常還無法以語言表達感受,且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性很大,所以父母有時不容易輕易發現寶寶的不舒服是來自長牙,但如果透過觀察,媽咪可以推斷寶寶是因為正在適應長牙而厭奶,那厭奶的現象應該會隨著寶寶逐漸適應長牙的生理狀況而好轉。

厭奶特徵

當寶寶相較於平常喝奶的量驟減、吸吮的時間減少,或無論怎麼安撫都不願再多喝一口奶,並持續數天到2個禮拜時,那麼寶寶可能正進入厭奶期,但樂寶兒婦幼健康聯盟護理主任薛惠珍指出,厭奶的發生是許多孩子都可能出現的過渡階段,在這個階段中,父母可以觀察寶寶同時間的活動力、精神與睡眠狀況,如果只是食欲減退,其他觀察項目都正常,則可以不用太緊張,只要稍微掌握應對技巧,就不至於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。

寶寶厭奶應對技巧

1.單純的飲食環境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

餵寶寶喝奶時,儘量避免在干擾較多的位置(如:客廳),建議媽咪可以從寶寶出生後,讓他習慣在固定的位置安靜喝奶,避免多餘干擾,一方面有利於減少寶寶分心的機會,另一方面則可以培養他定點飲食的好習慣,以避免日後若開始學習吃飯,發生需追著寶寶餵食的情況。

2.順勢添加或變化副食品

寶寶4~6個月或約1歲時,剛好都是面臨轉換食物的階段(從流質食物到半流質食物、從半流質食物到固體食物),此時建議媽咪可以順勢為寶寶添加副食品或在副食品的變化上,給予更多的菜色選擇,以引起寶寶的食欲。

副食品添加技巧

4~6個月:

此時媽媽可以將一天飲食中的兩餐,改為米精或食物泥,並佐以奶水搭配,或者將餵食方式改為杯子餵食或湯匙餵食,讓寶寶有不同的口腔內觸覺刺激與新的味覺體驗,增加寶寶飲食的樂趣或引發興趣。

1歲:

這個期間寶寶好動又好玩,樂於嘗試新事物,奶類也從主要食物退居為輔助角色,此時期,若寶寶厭奶,建議媽媽們可以強化副食品的多元營養素,透過食物的色澤、形狀來吸引寶寶的注意,並在日常的副食品料理中,加入更多變化,讓食材來源更多元,也讓寶寶更有食欲。

3.少量多餐

若寶寶厭食的原因是因為長牙或貪玩,爸爸媽媽可以用少量多餐的方式,讓寶寶輕鬆進食,薛惠珍護理主任表示,在寶寶年紀還小時,讓寶寶喜歡吃飯、樂於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,如果因為孩子不吃而對他發脾氣,讓他對飲食情境有不愉快的體驗或聯想,以後可能會讓他對吃飯這件事心生抗拒,因此,當孩子不吃時,家長須避免強迫或高壓餵食,改採少量多餐的方式,反而較容易提高寶寶的接受度。

4.愉快的用餐氣氛

無論是大人或小孩,用餐時,若情緒不好,都會影響食物的消化狀況,而年紀尚小的寶寶對大人情緒的感受特別強烈,因此若媽媽在餵食時,情緒常常處於低氣壓,寶寶就會覺得喝ㄋㄟㄋㄟ或吃飯不好玩,因而排斥這樣的餵食,建議家長在餵寶寶喝奶或吃飯時,用心營造愉快的用餐氣氛,讓孩子在好心情的影響下,對食物有比較多的接納。

5.更換不同的奶嘴

當寶寶越來越大時,原本小圓孔的奶嘴孔,可能因為流速太慢讓寶寶不耐煩、不願多吸,此時媽咪可嘗試替換十字孔的奶嘴,不但孔徑較大,也比較能配合寶寶不同的吸吮節奏。

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

6.為寶寶按摩

按摩對嬰兒有許多的好處,不但能提供安撫,還能藉由觸覺刺激,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,寶寶若因為長牙出現厭食行為,媽媽可以為他進行口腔按摩,以紗布巾溫柔按摩牙床或以乾淨雙手輕輕按壓口腔外部,可以舒緩孩子長牙的不適;腹部的按摩,也可以幫助食物的順利消化,讓寶寶較明顯因為感覺飢餓而更願意進食。

7.把握半睡半醒時間

吸吮能力是嬰兒與生俱來的能力,當寶寶出現厭食行為時,建議父母可以把握在孩子半睡半醒的時間餵食,寶寶比較不會有太多的抗拒。

哺乳媽媽觀察飲食

薛惠珍護理主任在長年的護理經驗中發現,若媽媽親餵母奶,寶寶發生厭食的情況通常比較輕微,因為親餵母乳時,媽媽與寶寶之間的親密感無可取代,寶寶就算厭奶,也還是喜歡依著媽媽吸吮乳房,比較不會有拒絕餵食的情況發生。但薛惠珍護理主任也發現,由於母乳的口感會隨著媽媽每天的不同飲食而有變化,因此,若媽媽某餐吃了寶寶不喜歡的食物而影響奶水口味時(例如:味道較重的青椒),很可能會出現寶寶該餐喝的較少的情況,此時,建議媽媽可以藉由觀察,了解寶寶不愛的食物種類,並酌量食用,以減少影響寶寶的食欲。

不拘泥哺乳姿勢

1~2個月的母乳寶寶通常不太會有厭奶的情況發生,但如果發現新生兒有厭奶的狀況,提醒媽媽除了優先排除生病的可能之外,要留意餵奶姿勢是否讓寶寶不舒服或不好吸吮,建議媽媽不用執著於特定的餵母奶姿勢(例如:橄欖球抱姿或搖籃抱姿等),只要採取讓自己輕鬆、寶寶舒服的姿勢哺餵即可。

循序漸進調整

無法供應母奶時,寶寶的主要奶類來源是配方奶粉,1歲前,若寶寶有厭奶狀況,建議不需急著以更換奶粉來做因應,應先以調整環境、添加副食品和改變餵食方法為優先,若真的需要更換奶粉廠牌,也要以循序漸進的方式,以半匙、一匙的逐步添加方式讓寶寶慢慢適應。1歲之後,則除了選擇成長奶粉之外,豆漿和鮮奶也都可以讓寶寶嘗試。

幫助練習運用口腔肌肉掌握7大應對技巧 輕鬆度過寶寶厭奶期

寶寶1歲之後,能吃的食物種類增加,奶類雖然已非主要營養的攝取來源,但薛惠珍護理主任認為,奶類食物並不需要捨棄,尤其是母乳,因為寶寶的牙齒還沒長齊,對固體食物的選擇性還是有些侷限,奶類可以是很好的營養補充來源,此外,為了讓寶寶的咀嚼能力在1歲之後逐漸成熟,建議爸爸媽媽在寶寶6個月之後,就要持續讓寶寶接觸奶類之外的天然食物,以訓練孩子的口腔肌肉,練習咀嚼,否則若錯過這個練習,可能導致1歲後寶寶還是只習慣喝流質食物,並因為口腔肌肉無力而拒絕固體食物,反而造成爸媽的困擾。開始食用副食品,讓寶寶的口腔肌肉得以有機會學習運用與熟悉,此舉不但對咀嚼食物有幫助,對於口語的發展也十分重要。

病理性厭食需即時就醫

寶寶的厭食行為,有時候是一陣一陣的,此時,父母可以對照寶寶的生長曲線,若身高體重都在平均值之內,則無需過於擔心,可積極用技巧來緩解狀況,但若數值呈現落後,或厭食的情況伴隨精神狀況與活動力不佳,就可能是病理性的厭奶,需即時就醫,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忙。當寶寶因為生病而導致厭奶時,爸爸媽媽的耐心與體諒可以給寶寶很大的安慰,千萬不要因為擔心而強迫餵食,造成寶寶額外的痛苦。



文章標籤

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2項特質辨認高需求寶寶

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獨特的「氣質」,需要爸媽依照他們的個人特質來陪伴他們長大。但有些寶寶健康狀況良好,卻不斷大哭大鬧要求媽媽寸步不離,並且極度淺眠,非常輕微的聲音就能讓他們受到驚嚇,需要大人很高的關注。面對這樣的高需求寶寶,父母要怎麼照顧且回應他們的

資料提供:媽媽寶寶雜誌

認識寶寶的氣質

當寶寶呱呱墜地時,就有與生俱來的「氣質」,所謂的「氣質」指的是寶寶先天的行為方式,以及在各方面的表現。博仁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毛心潔表示,世界上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,新生兒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,還有自己的個性,父母必須依照寶寶的性格尋找最適合雙方的照護模式,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。

當新生兒從溫暖、濕潤、黑暗的子宮來到新世界,外界是全新的環境,感受、觸覺以及聽到的聲音也完全不一樣,對他而言,只有媽媽是這個陌生世界中唯一熟悉的存在。因此,所有的新生兒都缺乏安全感,並且在出生後才慢慢建立依附關係。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,必須了解自己的孩子,父母越了解他,就越能夠互相配合,減少衝突發生的機率,媽媽的成就感與孩子的安全感也會成正比上升。

高需求寶寶的特質

一般而言,寶寶哭鬧都是有自己的需求,大部分寶寶的需求是可以被預期、較能獲得滿足的,例如肚子餓、尿布濕了等。但高需求寶寶的表達非常強烈,也不會放棄他們的需求,會堅持到底,直到父母滿足他為止。由於寶寶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,並無好壞之分,只是高需求寶寶會以強烈的哭聲做為訊號,向父母提出要求,表達自己的期望,不達目的絕不罷休。而通常高需求寶寶會有下列幾項特質:

1、反應強烈
高需求寶寶的哭鬧是一種迫切的要求,喜怒哀樂等情緒特別強烈,若是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,會出現很強烈的抵抗,在感受到挫折的時候也會有更激動的反應。這樣的寶寶雖然讓父母疲於奔命,卻也激發出他們豐富的創造力。

2、活動量高
高需求寶寶精力旺盛,也很不喜歡身體被包裹或受到拘束,肌肉和心智隨時處於緊繃的狀態,無時無刻充滿活力。

3、餵食頻繁
對於高需求寶寶而言,吸吮母親的乳頭不只是滿足餵食的需求,也是一種撫慰,這樣的寶寶哺乳頻率高,斷奶時間也較晚。

4、需求不斷
高需求寶寶的需求不斷,由於不能說話,只能用激烈大哭來溝通,也不願意接受替代方案,父母延遲滿足越久就哭得越強烈。若是寶寶認為他可以相信照顧者,就會慢慢以較能接受的方式提出要求,但父母必須在旁引導。

5、經常清醒
高需求寶寶似乎什麼都需要,只有對睡眠的需求很低,他們在白天所表現出的緊繃狀態也會持續到夜晚,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夠讓他們醒來,也不願意接受睡眠環境的轉換,例如:從父母懷裡到嬰兒床。

6、不易滿足
寶寶的需求永遠無法滿足,讓許多父母深感挫折,大失信心。但這並不是父母的問題,而是寶寶天生性格所致,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寶寶的神經系統尚未發展成熟。

7、難以預期
高需求寶寶的情緒與需求難以捉摸,當天有效的安撫方法,隔天卻不管用了,照顧這樣的寶寶讓生活充滿變數,也會激發父母的創意天分。

8、過度敏感
寶寶對周圍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,一旦安全熟悉的環境產生變化,會馬上引起他們的抗議,對於身體和情緒的不適也會有強烈的反應,且要求當下就需要協助。也因為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,更能發展出同理心與好奇心,對於人際與學習都有很大的助力。

9、放不下來
肌膚接觸對於寶寶而言是一種安定的力量,光是持續性的哄抱還不夠,必須來回走動或抖動雙腿滿足他們。

10、拒絕摟抱
雖然絕大多數的高需求寶寶非常需要哄抱,但有些寶寶因為天生的敏感度,認為摟抱這個動作具有不安定及危險性,不願意被衣物包裹或套在嬰兒背帶中,這類型的寶寶通常需要很多自我空間。

11、非自我安撫者
高需求寶寶無法接受替代方案,他們需要不斷地和父母互動,安撫巾、奶嘴等起不了用處,雖然會讓父母筋疲力竭,卻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。

12、警覺分離
寶寶通常都會很黏母親,且警覺性很高,他們認為媽媽和寶寶是一體的,一旦媽媽離開,就會感到非常焦慮及害怕,只有媽媽在身邊才有安全感。

讓照顧者耗盡心力
照顧這樣的寶寶會讓父母耗盡心力,必須滿足他們比一般寶寶更多的需求,也會讓爸媽變得焦慮煩躁。但懷裡的寶寶需要照顧,父母只能儘量保持自己的正向能量。

肌膚接觸 建立親密關係

毛心潔主任指出,高需求寶寶非常需要大面積的肌膚接觸,由於新生兒的視力尚未發展完全,只有在感受到媽媽在身邊時才有安全感。親子肌膚接觸時聽著媽媽的心跳,感覺又回到以前溫暖的子宮。建議家長當小孩睡得安穩、玩得開心時不要為了進行肌膚接觸而打斷他,因為此時他的情緒是滿意的,當寶寶有需求時儘量多多安撫。

有些寶寶拒絕媽媽摟抱的原因,可能是還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,有些媽媽在生產後會選擇住月子中心,如果寶寶大部分時間在嬰兒室,或是每次摟抱的經驗都不好,寶寶就可能會拒絕媽媽,也會使媽媽感到挫折。親子同室有助於順利哺乳以及了解孩子,尤其是高需求寶寶,一開始就應好好建立關係。親餵對於高需求寶寶而言非常重要,也是讓媽媽較為輕鬆的育兒方式,寶寶在吸吮的時候會一直蠕動嘴巴、吞嚥,口欲就能獲得滿足,親餵時也會有緊密的肌膚接觸,是寶寶最有利的安撫劑。一般而言,嬰兒室是在媽媽健康狀況不佳時的選擇,例如產後大出血、嚴重撕裂傷或身體不舒服等,此時媽媽就不要勉強獨力照顧嬰兒,應請家人或護理人員協助,直到媽媽恢復健康。

正向態度了解寶寶需求

通常寶寶在出生後6至8週左右是愛哭鬧的高峰期,每個孩子在不同時間點哭鬧的原因都不一樣,太冷、太熱、皮膚發癢、成長痠痛等都有可能,但嬰兒沒有語言能力,爸媽只能觀察肢體語言與寶寶的整體反應來猜測。有些人的觀念認為不能太常抱孩子、寶寶哭累了就會睡著等,甚至當寶寶哭鬧不休時,責怪媽媽沒有按照標準來養育孩子,帶給媽媽很大的心理壓力。

毛心潔主任呼籲,其實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,媽媽應最了解孩子適合哪種方式,起初可能無法準確了解孩子的需求,久而久之就會與寶寶培養出默契,知道他想睡覺時會有哪些行為、肚子餓時會有什麼表現。教養孩子本來就需要時間磨合,照顧高需求寶寶尤甚。建議媽媽可以諮詢有育兒經驗的親友做為心理支持,互相分享與支持能減輕心理負擔。

毛心潔主任也提醒爸媽,高需求寶寶比一般孩子更需要關注,不妨以正向心態面對,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是什麼?如果期待孩子只要乖乖聽話、不要有自己的意見,即使不是高需求寶寶,一般嬰兒也不太可能符合這樣的期待。假如認為孩子是上天給予的寶貝,想辦法了解他的需求與特質,磨合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相處模式,一定會漸入佳境,並在育兒生活中找到許多樂趣。

如何回應寶寶的需求?

要回應寶寶的需求,就必須先了解他們哭鬧的原因與其生理發展。6個月以內的寶寶幾乎不會故意和父母唱反調,每次哭鬧都是有需求,寶寶6個月後學會坐,此時開始探索肢體,到1歲會站立、走路,這段期間肢體和大腦的發展非常快速。大腦在快速成長的情況下,寶寶有時候會做夢,例如白天跌倒、撞到東西,晚上就會做夢醒來。有些寶寶在3、4個月前都不需要夜奶,卻從某天晚上開始要求喝奶,這可能是寶寶在白天的活動量增加,肢體活動變多,接收到更多刺激,大腦會在晚上進行整合。

毛心潔主任建議家長,在孩子1歲以前,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,因為此時孩子正在快速成長,嬰兒的腦袋從0歲到2歲會成長三倍,到了2歲時,大腦已經是成人的80%。因此,嬰兒時期的成長非常關鍵,如果爸媽能給予寶寶安全感,讓他們願意去探索世界,此時所接觸到的感知都會讓他腦袋裡留下痕跡。等到3、4歲時就必須協助、引導他建立生活常規,例如收玩具、刷牙洗臉等。

但最好的照護方式還是必須依照爸媽的能力和狀況來調整,假如有經濟上的考量,就要思考如何在工作與照顧寶寶之間取得平衡,若是生活無虞、沒有經濟壓力,就儘量以媽媽輕鬆、寶寶滿意的方式多配合孩子的需求。若真的有教養上的困擾,可以向醫師諮詢,或與其他家長分享、請教專家等,為自己增加親職學分,在育兒上會更輕鬆自在。

高需求寶寶的人格優勢

高需求寶寶的堅持度高、不輕易妥協、聰明且充滿創意,這些都是領導者、成功者的特質,只要父母好好引導,學業、工作都不用替他擔心。如果寶寶的活動力強,就儘量讓他發洩精力,可能有成為體育健將的潛力。

家人能提供甚麼協助?

家人、老公能夠給予的就是體諒,以及心理、實際行動的支持,以正面語彙鼓勵、安慰媽媽,或是幫媽媽分擔其他事情,讓她能無後顧之憂地照顧孩子,也讓孩子跟其他家人慢慢的熟悉,不只限於媽媽,爸爸也可以與寶寶肌膚接觸,以減輕媽媽的負擔。如果全家都能支持媽媽的理念與心境,照顧高需求寶寶就會輕鬆很多。

醫師建議

高需求寶寶非常敏感,如果生活中出現一點改變,就需要有一段較長的適應期。例如從月子中心回家時,聲音、味道、感覺與照顧者完全都不一樣,會需要很長的轉換期,媽媽對此要有心理準備。事實上,有幾個方法可以協助媽媽安撫寶寶,例如親密接觸或使用輔助工具:背巾、背帶等。因為寶寶需要大量的哄抱,媽媽就儘量使用工具讓自己輕鬆一點。毛心潔主任也鼓勵媽媽對著寶寶唱歌、說話,把他們當成朋友分享,可以介紹天氣、家裡擺設等。

毛心潔主任也提醒媽媽,對孩子抱持合理的期待與教養方式,也避免跟別人比較教養成果或是孩子的個性,育有高需求寶寶的父母可以跟其他父母交流,各地都有母乳支持團體,跟其他媽媽交流能受益良多。媽媽也要適當放鬆,不要把所有責任都攬在身上,能讓其他人替手時就儘量休息,即使只是讓自己透個氣都好。

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